close
書名: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
作者與插圖:
蔡穎卿/翁書旂
出版與年份:
天下遠見出版/2007

一、作者簡介
蔡穎卿
  1961年生於台東市。成大中文系畢業後,任職於新加坡航空公司。1986年底,初為人母,在尿布、奶瓶與親手縫製的蕾絲提籃中發現,「母親」是培養創意與磨練耐心最好的工作。而後的二十年間,便倚靠這樣的靈感泉源兼顧各階段的工作,包括餐飲設計、撰寫雜誌飲食專欄、兼職企劃與文案工作。曾在台灣、曼谷、新加坡三種不同的教育環境中教養兩個女兒。

二、內容簡介
蔡穎卿女士說:「做為台灣父母的一份子,與經歷十多年來在各國漂蕩教育孩子的特殊經驗,我很願意能與其他父母共勉。」因此,書中所提及的是樂旂與書旂這對可愛又善良的姊妹,跟隨父母親轉戰各個教育現場的學習經驗。書中也描述了親子之間親密的互動歷程、溫馨的對話方式,以及分享身為一位母親的教養隨寫。書的內容共分為深根、蓄積及展翅三部。

(一)深根~1996年蔡穎卿女士和先生及兩個女兒一起離開台灣飛抵曼谷。
孩子轉換新環境後,根本來不及發生所謂的適應問題,便得積極投入全新領域的學習。準備進入曼谷國際學校就讀仍須候位,於是利用入學前的空檔,兩姊妹先參加入學考試加強語言能力,經過不算輕鬆的努力適應,四個月之後,樂旂和書旂都順利成為曼谷國際學校的新生。蔡穎卿女士重視且關切孩子們的學校生活,但也不忘紮根孩子們的家庭教育,因為她認為:教育與生活是緊緊相連的,知識也不是只存在於書本課業中…於是「炒蝦的學問」也要跟孩子們一起分享;「寫在書上的筆記」是充滿回憶與感觸的生活紀錄;「營造媽媽氣氛」則令人感受滿滿的母愛。
(二)蓄積~2001年這一家人做了第二次遷徙。這一次是從曼谷回到台灣。
樂旂回到台灣立即投入國三生如火如荼的暑期輔導生活,一個月後,對於中文幾乎陌生的書旂也進入小六就讀。孩子們必須再度面對轉換環境的適應問題,也在父母細心陪伴之下一一順利解決。「一百九十六題數學功課」、「讀書讀飽了嗎?」、「要晚餐不要夜輔」、「是做功課還是抄功課」透露身處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之下所必須面對的壓力及反省;「想到書法就興奮到要發抖」、「殺魚?鯊魚!」、「牽你的手我們一起慢慢走」寫出書旂在轉換中英文教育之間的努力及成果。

(三)展翅~2002年之後回到曼谷並於2004年再赴新加坡。
「家在心就定」…不管在哪裡、不管有多忙,晚餐都會是全家分享情緒的時間,在那段團聚的時間中,孩子們的笑容很燦爛,而作者的心情也特別安定。因為這段時間,除了再度離開台灣回到曼谷的變動,因於先生的工作考量,兩姊妹又有了第四次的轉學,蔡穎卿女士深深感受家對孩子以及自己的重要性,於是難以數計的行李都未及整理,抵達異地便立即在飯店裡打理好簡易環境,烹煮一頓豐盛晚餐等待家人歸來。
「發現弱點才能強壯起來」、「法語課的挫折」、「陪女兒挑燈夜讀」、「少了耶魯,妳仍是最棒的孩子」、「送她展翼生活」,則是描述了樂旂從曼谷國際學校的十年級生進入美國賓州大學就讀的階段歷程,也因為有了大女兒離家後獨立生活的經驗分享,作者得以確認自己堅持的許多並未白費,孩子因此豐厚羽翼,盡情的展翅飛翔。看起來蔡穎卿女士扮演的多半是陪伴的角色,實際上卻默默給予孩子在心靈上最需要也最穩定的力量,於是,兩姊妹隨時都能充滿能量蓄勢待發!
作者最喜歡的一句印度諺語可幫此書做最佳註解,那就是:「孩子小的時候,幫他們札根;孩子長大了,給他們翅膀。」

三、感動分享
本書是蔡穎卿女士整整十年的親子生活紀錄,書的內容重點是母親的教養經驗分享。而作者所再三強調的生活教育,有大半都是來自其母親的身教示範,於是,她把愛以及從小受到的庭訓,一點一滴繼續傳遞給她兩位女兒。搭配著書旂的寫意插畫,有幾則溫馨感人的短語分享,由以下摘錄可體會作者定位自己的母親角色所產生的點滴心情:
養育妳們之後 我才開始懂得探索自己 妳們是我成長的靈感
陪伴關懷 是我親子功課的第一項
因為我是母親 所以 我願意比孩子更積極地 面對成長的困難
無論什麼理由 設想妳們的快樂 就是我生活中最開心的計畫
蔡穎卿女士自小熱愛烹飪及家事的人格特質,深深影響著其親職角色之扮演。此外,她的思考總是細膩而敏銳,教養孩子的觀念態度開放而堅定,凡此種種,都能感受她在執行親職的過程中,總是自信多過擔憂一些,肯定多過懷疑一些,樂觀又多過消極一些。
記得多年前有句電視廣告詞這麼說 : 許多人都是當了人家的爸爸之後才知道怎麼當爸爸的。但是仔細去想,就算知道怎麼當人家的爸爸或媽媽其實還是不夠,為人父母必須與時增長自己的親職知識、不斷適時修正自己的教養期望,而去敏感的覺察自我人格表現也就顯得相當重要。
作者不把教養責任一概往外推,而是從自己本身做一個最真實的示範及引導。因為人與環境無法完全切割,所以更要從家開始,從父母本身開始,讓孩子在接觸變動的人事物當中,培養責任感及處世能力而且,還要不斷把這樣的根往下扎深。也許孩子行為的表現仍然可能不盡理想,但是作者不願急進,不求立竿見影,而是不急不徐的導引著孩子,秉持她的信念一直前進。總而言之,她深信:家庭教育遠重於學校的教育,尊重孩子,等於尊重自己;教導好孩子,也等於教導好自己。
在1960年代,Barbara Baurmind就提出親子間的互動方式(或教養態度)對子女人格成長的影響(Baurmind, 1967, 1971, 1977)。父母對子女愛或關懷及控制或程度會影響到子女的性格。要培養出獨立性高、適應力強,進取心強的個體必須提供適當的空間,以期個體有自己的試鍊空間,檢視自己的能力標準。
樂旂和書旂的父母跟世上許多父母一樣,總是給予孩子們源源不絕的愛,但是在這之外,他們也教導她們紀律、分享、妥協與互動的必要特質,如此,孩子們不但能擁有也知道要珍惜,不會被寵壞而是被寵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rista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